完全理解三大外接介面
對於許多重要的檔案、資料來說,外接儲存介面的不但提供了更多的資料傳輸、移動方式,讓短距離內的電腦平台之間,可以更輕易的流通檔案,而備份型用品也提供資料更高的資料安全性,讓重要的資料可以保留得更長久。
【文/廖浩天】

 


即插即用到處有,但你用了它幾成功力?


 


隨著數位檔案愈來愈肥大,外接儲存裝置也成為電腦應用的一大重點,對於許多重要的檔案、資料來說,外接儲存介面的不但提供了更多的資料傳輸、移動方式,讓短距離內的電腦平台之間,可以更輕易的流通檔案,而備份型用品也提供資料更高的資料安全性,讓重要的資料可以保留得更長久。本篇專題將探討目前巿面上最常見的三種外接式資料傳輸介面──USB 2.0、FireWire,以及最近興起的eSATA介面為介紹重點,與讀者分享各個規格的不同點。


 


壁壘已經消失,擴充不是問題


 


三年前,小編的朋友曾經天真的說「FireWire不就是Mac在用的嗎?」,姑且不論小編當時如何讚美他丁丁是個人才,三年後的今天,蘋果不但對Intel投懷送抱,對IBM PowerPC平台的態度更是可以用「割袍斷義」來形容,全系列產品都轉為Intel x86核心的硬體架構更是在一年內快速完成。不管有沒有人真的想像過這一天出現,但這個現象說明了,在個人電腦的硬體世界中,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平台差異,而各種傳輸介面的應用,只差在產品中,是不是具備了該介面所需要的控制韌體與晶片裝置而已。而且在PCI Express到處亂竄的年代,擴充卡其實都得到了充足的內部傳輸頻寬,應付外接裝置的擴充需要,而且在資料傳輸的速度上,毫不遜於內接式硬體的表現。


 


跳出傳統迷思,採購端看應用


 


當然,光就這三種傳輸介面來說,依照不同的普及度、安裝難易,以及各自不同的開發背景,使用每一種傳輸介面在應用上,其實都有不同的風貌。在所有應用規範中,各種傳輸介面的最高速度,往往是各項產品最常明示的特點,也是眾多玩家們最在意的項目之一,但在傳輸介面的世界中,速度不過是這些工具在效能上的一項理論指標,相信大家也都能認同,理論與實務往往是有差距的。而且嚴格來說,頻寬高的傳輸介面就是好嗎?頻寬規格較高的傳輸介面就一定比較快嗎?事實上並不一定,新一代的傳輸介面也未必就是十全十美,高的頻寬也要看使用者的配備用不用得出來,所以在選用這些配備時,掌握傳輸介面的特性其實是很重要的。所以在接下來的介紹中,我們真的建議讀者暫時跳出速度的迷思與祟拜,看看哪個介面才是真正適合自己使用的用品。


 












 


FireWire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pine3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