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學設計 北歐的社會運動

陳一姍/專題報導










藍色是瑞典的顏色,在地下三層的中央車站地鐵月台,抬頭是大自然美麗的顏色。(鄭任南攝)




放眼全球,很少有一個地方,設計美學可以與國形象做緊密的結合,除了北歐。


二次大戰後大放異彩,嬉皮年代一度沒落,九十年代開始再度廣受全球矚目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(MOMO)改裝後用的公共家具,來自丹麥;在紐約東岸、英國、法國高級百貨公司,最紅的牛仔褲是來自瑞典的ACNE。「北歐站穩設計品這塊市場,正好卡住一個特殊的定位」,北歐櫥窗總經理黃世嘉認為。


生活品味 給了新機會


現年三十一歲的ACNE總經理麥克.席勒(Michael Schiller)分析,不同於八十年代大只想買法拉利、勞力士大品牌,現代消費主流是「有意識的生活型態消費」。人們還是買大品牌,但也買有設計感、有質感、有想法的產品混搭,重點是表達自己,這讓北歐設計有新機會。二○○三年裁員一半到只剩六個人的ACNE,今年八十名員工營業額預計將達十三億台幣,是四年前二十倍。


一條ACNE牛仔褲定價在八千五到一萬台幣出頭,介於香奈爾等名牌與Levis等大眾品牌間。席勒說,就像北歐設計傳統一樣,由四位設計師創辦的ACNE一開始就是想生產自己會想穿的衣服。一九九七年ACNE成名一役,就是創作一百條給自己家人與朋友穿的牛仔褲。去年創辦ACNE雜誌,也不標榜名人故事,而是「有趣」的人,譬如:名流光顧的餐廳老闆等。


設計平民化 不為有錢人


比較北歐最知名精品喬治.傑森與法系、美系精品廣告,一個有趣的現象是,北歐品牌很少用名模砸重金代言。哥本哈根設計學院校長卡普森(Costa Knudsen)分析,北歐的設計語言:簡單,重視產品功能,擅長使用當地自然資源,根本上是源自北歐整個社會福利國的制度:「北歐設計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有錢人,而是為了整個社會平民,是一個社會運動。」


走訪彼得與巴蒂的家,才讓我們體驗到設計是社會運動這句話。他們倆是我們飛往丹麥途中巧遇的兩位白領平凡上班族,快六十歲的人湖邊的小公寓並不大,掛著女兒的抽象畫,清爽雅緻。巴蒂家裡四盞燈,是丹麥國寶設計師鮑森(Louis Paulson)的經典設計;用的咖啡組、冰桶品味都很不錯。問巴蒂丹麥人怎麼培養品味?巴蒂說,她也不曉得,大概是因為丹麥歷史上出了許多建築大師,到很多公共建築就會看到很棒的設計品。 



美學設計 北歐的社會運動











丹麥歌劇院倒影印在水中央,丹麥歷史上出了許多建築大師,遣移默化北歐人的設計品味。(鄭任南攝)



丹麥人,台灣女婿,定居在台中的北歐設計顧問公司路威(Gideon Lowey)比較,因為是全民運動,北歐設計與國價值緊密結合在一起,不論那個品牌,都可以從中焠鍊出屬出共通的設計元素。不像法、美國品牌差異很大,沒有集體識別。

憑文化優勢 創造競爭力


僅次於喬治.傑森,丹麥第二大設計用品品牌羅森漢(Rosendhal)總經理漢瑞克.羅森漢說,因為是為了給一般人,在北歐品牌要成功有三要素:合理的價格、高品質與好設計。「這裡的人普遍對生活很有品味,使用設計品是市民的共識,設計品是普及品」,文革後離開中國大陸,已經在丹麥三十年的羅森漢高階主管周建軍觀察。


哥本哈根設計學院校長卡普森說,北歐人少,遠不如韓國印度中國人力便宜,這些國家人這麼多,一定會有很多聰明人,很快北歐設計師優勢就會逆轉。北歐設計師除了必須更回應產業需求學習新方式與產業溝通,另方面更要掌握自己文化的優勢:北歐有民主的學校系統學生知道如何討論,這種文化是北歐設計語言的根。


「他們可以與你比聰明」,他一語道破:「唯有文化是不能競爭的。」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pine333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